八角亭龙须茶漫说

世界遗产地武夷山的宗教文化景观很多。八角亭显善庙是武夷山活跃的一个佛教场所,至今流传着庙茶“龙须茶”的传统制作工艺,因其所处八角亭村,所以民间大都称其为“八角亭龙须茶”。

八角亭龙须茶历史悠久,与一个神奇的传说有关。一次,一只来自武夷山东面八角亭的凤凰栖身在九龙窠的大红袍茶树上。龙告诉凤凰,这茶树是由九龙兄弟守护的神茶。于是凤凰向龙们讨要茶苗,龙就从自己的嘴角拔下几缕龙须,嘱咐凤凰种下茶苗时,也要把龙须一同种下,然后再找海清大帝显灵,这样茶苗就种得活。凤凰按照龙的吩咐种茶,果然八角亭的茶苗长得粗壮浓绿。春茶开采之夜,凤凰想起了九龙窠里的龙,心怀感激,就把茶叫做龙须茶。后来,地方官把八角亭龙须茶当作御茶奉献给朝廷皇帝品尝,因着这“龙须”二字,八角亭龙须茶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

龙须茶迄今有近300年的历史,其工艺独特,成品既是名茶,又是美观别致的工艺品。崇安县令陆廷灿在《续茶经》中对其采制方法也作了简明的叙述:“摘初发之芽一旗未展者,谓之莲子心。连枝二寸,剪下烘焙者,谓之凤尾龙须。”每年谷雨后至立夏前,采摘新梢长达10—13毫米的一芽三叶或四叶为原料,及时送到茶厂加工处理。加工工艺与岩茶类似,主要有萎凋、杀青、揉捻、理条、扎束、干燥、装箱。

龙须茶也是八角亭显善庙的庙茶,旧时常用于庙会祭祀活动。因此,每到茶期庙里制做龙须茶时,都需一些强壮劳动力来帮工。萎凋、杀青等重体力劳作就由僧人承担了。僧人们能把握好萎凋和杀青工序,深知此工序是形成龙须茶品质的前提。僧尼将采回的芽梢薄薄地摊晾在竹席上,放置在室内进行自然萎凋,或先在室外进行日光萎凋后再行自然萎凋。当叶片呈半柔软叶片的下垂状态,而且叶面光泽消失时,清香透露,即为适度。用手工杀青后的茶叶要乘热揉捻,揉至叶卷成条,茶汁外溢即为适度。因龙须茶讲究造型,工序独特,理条扎束是一道心细手巧的工艺,这道工艺大都是由显善庙里念经用斋的尼姑来完成的。她们精心地理条、扎束,完成了龙须茶造型的关键过程,扎束技术的好坏和速度的快慢,左右着龙须茶的品质风格。何为扎束呢?即是僧尼们将经摊晾、茶汁尚未干的揉捻叶一一理直,整齐地平放在竹匾上,分上下两层,长的茶条放下层,短的放在上层,一些短碎的茶梗和叶片也被巧妙地夹在上下层之间,然后两端用红色或绿色的彩丝线绕扎,用剪刀将基部修剪整齐,再将两把合并。民间认为龙须与凤尾恰似九龙窠龙哥哥与八角亭凤凰姑娘的结合,因此用两束茶捆成一札,再用另一条彩色丝线扎紧。用五彩线的寓意也就是为了强化龙须的形象,制作中的茶叶有微散开的恰似凤尾,于是每束茶中都具有“龙须凤尾”的形状。扎好之后的龙须茶,要马上进行烘焙工序,烘焙温度掌握得不妥,就会直接影响龙须茶的外形色泽、内质和干湿均匀程度。龙须茶是以低温烘焙为主,烘焙中还要多次摊晾回潮,然后补火包装。

清朝后期,龙须茶成了可与武夷岩茶媲美的工艺茶,茶商来武夷山采购龙须茶,看重的是龙须茶的工艺美,因而龙须茶也成了民间的礼品茶。如今,武夷山八角亭的茶农们仍沿袭着龙须茶的加工旧制,这具有传奇宗教色彩的八角亭龙须茶又迎来了生机,它将与武夷岩茶一样香飘海外。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八角亭龙须茶漫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