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1

(2011—2020年)的通知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五月九日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

为全面提升我省茶产业发展水平,促进茶农增收、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振兴茶叶经济,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发展现状

我省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茶叶主产区之一。近年来,茶产业发展明显加快,总体上呈良好发展态势。

(一)区域格局初步形成。我省初步形成了大别山区、桐柏山区、伏牛山区及汉水流域等四大茶区,信阳、南阳和驻马店等地茶园面积和产量占全省的98%以上,信阳毛尖、桐柏玉叶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名茶逐步扩大规模,形成了区域化、集聚化发展的格局。

(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10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97.7万亩,采摘面积89.9万亩,居全国第10位;茶叶总产量4.2万吨,居全国第11位,茶叶总产值81亿元;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300多家、年加工能力4万吨以上,其中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11家。

(三)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日趋优化,名优绿茶、优质炒青烘青茶生产初具规模,茶树良种覆盖率不断提高,信阳毛尖、桐柏玉叶、金刚碧绿等名优绿茶产量占全省的70%以上。夏秋茶综合开发进展明显,红茶、黑茶、乌龙茶及茶饮料、茶食品等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信阳红”、“桐柏红”产量达到100万千克以上。

(四)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国家标准已发布实施,制定发布了桐柏玉叶茶、无公害桐柏玉叶茶省级地方标准,初步建立了河南省特色农产品(茶叶)标准体系。标准化茶园建设稳步推进,全省通过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认定的面积达40万亩,通过有机茶生产基地认证的面积达10万亩。现代化加工水平、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机械加工率达到70%以上。

(五)品牌效益日趋凸显。全省知名茶叶品牌达50多个,其中“龙潭”、“文新”、“蓝天玉叶”、“九华山”为中国驰名商标,“五云山”、“淮源”、“佛灵山”、“光州”、“仙灵”、“新林玉露”等11个为河南省著名商标,“仰天雪绿”、“其鹏”、“申林”、“桐柏玉叶”等为河南省十大茶叶品牌。茶叶销售品牌贡献率不断提高,据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2010年“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到41.39亿元,居全国第3位。

(六)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茶产业已逐步成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成为南部大别山区、桐柏山区等地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9年,信阳市茶叶产值占全市农业产值的比重达20%以上,茶叶合作社发展到480多家,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近25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3%,已成为信阳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发展趋势及竞争力和市场前景分析

(一)发展趋势。

1.茶叶产销持续稳定增长。世界茶叶主要产区在亚洲。近年来,世界茶叶生产发展迅速,茶叶产量从1990年的252.3万吨增长到2009年的395万吨,增幅达56.6%;贸易量从1990年的113.4万吨增长到2009年的155.7万吨,增幅达37.3%。从主要出口大国的出口走势看,近五年来,肯尼亚、中国和斯里兰卡3国的出口持续扩大。

2.绿茶、红茶需求增长强劲。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绿茶、红茶销量不断增长,正在成为世界茶饮料的主导产品。2009年我国绿茶出口量达到22.93万吨,欧美发达国家的绿茶市场需求仍在进一步扩大。红茶因其特殊的保健功效,消费量呈快速上升趋势,在国际市场红茶份额已占到80%以上,我国福建、湖南、安徽、江西等省出现了“绿改红”的趋势,仅2009年国内红茶品牌数量增加了近百种。

3.质量安全要求日益严格。近年来,随着全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茶叶质量安全受到广泛关注,检测标准越来越严格。我国专门制定实施了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规范国家标准,欧盟茶叶检验由原来的100多项增加到2000多项,日本设限的茶叶农药残留由83种增加到144种。

4.茶叶综合利用明显增加。茶饮料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市场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年增长率多年保持在10%以上。同时,随着茶皂素、茶多酚等茶叶有效成份的广泛开发利用,茶叶深加工进一步发展,茶叶原料需求量也将同步增加。

5.“南茶北移”趋势明显。由于受气候、土壤等因素影响,我国茶叶生产一直局限于长江流域以及云贵川等地。近年来,随着引种技术的成熟,已经突破了北纬38°不能种植茶叶的界限,山东的青岛、日照、莒南、临沂及河北的灵寿、山西的临汾等地绿茶生产均获得成功,种植规模、产量及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实践证明,“南茶北移”趋势明显。

(二)竞争力分析。

1.优势分析。

(1)自然条件优越。我省茶区主要分布于大别山区、桐柏山区、伏牛山区和汉水流域,年均温度在15摄氏度以上,年降雨量900―1200毫米之间,相对湿度70―80%,年有效积温在4800―5100摄氏度,土壤呈酸性,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宜种茶面积约400万亩,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适宜区之一。目前,全省尚有300多万亩宜茶荒山坡地可以利用,而且这些区域污染和病虫害较少,是生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理想地区,发展空间大。

(2)茶叶内在品质佳。我省茶区属高纬度茶区,茶叶芽肥叶嫩,具有持嫩性好、芽叶肥壮、水浸出物丰富、耐冲泡等品质特色,特别是影响香气和滋味的芳香物质、氨基酸等含量高,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适中,奠定了生产优质绿茶的良好基础。“信阳毛尖”、“赛山玉莲”、“仰天雪绿”等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豫炒青茶已成为出口眉茶提升品质必不可少的拼配成分。

(3)区位优势明显。一方面,我省地处中原,南接我国茶叶优势主产区,北连广大北方主销区,与周边大中城市距离均在600―800公里以内;另一方面,我省交通优势明显,京广、京陇海铁路交汇,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加之近年来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快,这些都为我省茶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茶文化底蕴深厚。我省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唐煮”、“宋斗”、“明冲泡”等独特的中原茶文化,极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深刻内涵。随着我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地位的确立,茶文化已渗透到我省经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信阳茶文化节、郑州茶博会、禅茶文化等的影响力日益提升,茶文化对茶产业的促进作用更大,饮茶、品茶的消费群体更加广泛。

2.劣势分析。

(1)茶园基础相对薄弱。全省30%左右的茶园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园基础差,建设标准低,产出水平低。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不足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5个百分点,与先进省份50―60%的推广率差距更大。

(2)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我省茶产品结构单一,仍以散形茶为主,普遍重视春茶生产、轻夏秋茶生产,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中低档茶叶数量少。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精深加工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茶叶综合利用水平较低,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茶具、茶旅游等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

(3)组织化程度偏低。我省茶叶生产多为农户分散种植和小茶厂加工,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抗风险能力较弱。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公司与生产基地、农户结合不紧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尚未形成。

(4)流通体系不健全。我省茶叶产地市场多是地头、马路市场,基础设施差,档次偏低,经营和交易方式落后。销区市场布局不合理,市场总体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缺乏覆盖面广的综合性批发市场。销售渠道开拓不够,以本省消费为主,省外、国外销地仅在北京、石家庄、西安等少数城市和阿尔及利亚等国,出口依赖浙江等省转口,农村销售市场延伸不够。

(5)省内消费水平低。目前,我省人均年消费茶叶0.26千克,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0.7千克的1/3强,特别是农村人口年人均茶叶消费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豫东、豫北及豫西的多数农村居民和城镇中的低收入居民尚无饮茶习惯。省内茶产品消费市场不足以支撑茶产业大跨度发展,有待开发。

(6)政策支持有待加强。与茶产业发展形势相比,各级政府对茶产业的扶持、引导有待加强,特别是在急需解决的科研、科技推广、良种补贴等方面扶持不足,导致品牌知名度不高,影响了新技术引进推广、企业的做大做强和茶产业的发展及整体水平提升。

(三)市场前景分析。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善,全球对茶叶认知度和人们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程度的提高,茶叶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从国际市场看,近年来,我国茶叶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特别是绿茶在国际市场上优势明显。2009年我国出口茶叶30.29万吨,金额达到7.05亿美元,数量、金额分别较上年增长2.02%和3.3%。从国内市场看,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茶叶消费向品牌化、安全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无公害茶、有机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年人均茶叶消费量仅为0.7千克,潜在的国内市场规模使茶产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省内市场看,我省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随着经济的崛起,茶叶消费将呈刚性增长。如果年人均茶叶消费量由现在的0.26千克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0.7千克,省内市场销茶量将增加到7万吨,产量与销量缺口达2.8万吨以上;如果提高到广州、上海等地年人均消费茶叶1千克的水平,省内市场销茶量将增加到10万吨,产量与销量缺口5.8万吨以上。可以预见,今后10年我省茶产业发展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发展思路、原则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我省茶叶生产和消费潜力优势,围绕做大、做强、做优茶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开发省内茶叶消费群体为基础,以“建设基地、调整结构、创建品牌、培育龙头、文化带动”为重点,不断完善科技支撑、良种繁育、标准生产、市场流通、质量安全体系,进一步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提高茶叶综合利用率,提升茶叶精深加工能力,提高茶产品的消费水平,增强茶产业带动增收能力,推动我省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原则。

1.统筹规划原则。把茶叶生产结构的调整、流通渠道的完善和消费群体的培育相结合,统筹考虑生产、销售和消费问题,把产业建立在有效消费基础上,形成茶产业科学发展的关联链条。

2.市场导向原则。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充分占领传统消费市场和努力发掘我省潜在的茶产品消费市场,大力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前景广阔、有特色的茶叶产品,重点发展适合我省乡村居民和中低收入居民的茶叶产品。 3.比较优势原则。综合考虑各区域在资源禀赋、生产规模、市场区位、环境质量、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优势,突出重点,相对集中,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4.科技支撑原则。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推进茶产业发展,提高茶产业整体素质,完善茶产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茶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

5.集聚发展原则。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加快茶产业区域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发展。

6.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速度与质量相统一,形成区域性、规模化生产基地,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加快茶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全省茶产业逐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茶园种植的良种化、生态化、规模化和茶叶加工的机械化、标准化、清洁化;茶产业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品牌效益进一步凸显,市场份额大幅提高,中原茶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把郑州、信阳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茶叶交易批发、信息发布中心;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优质无公害茶叶生产加工基地、茶叶流通集散地、茶树“南茶北移”驯化基地和重要的茶文化旅游休闲区,建设中国北方茶叶生产、加工、贸易和文化中心。

2.具体目标。

―――茶叶种植规模。到2015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20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80万亩;采摘面积达到160万亩;茶叶总产量9.6万吨,其中春茶、夏秋茶产量比达到7∶3。到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30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50万亩;采摘面积达到260万亩;茶叶总产量18.2万吨,其中春茶、夏秋茶产量比达到6∶4。

―――茶产业产值结构。到2015年,亩产值达到6500元,茶叶总产值104亿元,流通业增加值40亿元,精深加工业增加值10亿元。到2020年,亩产值达到9000元,茶叶总产值234亿元,流通业增加值90亿元,精深加工业增加值20亿元。

―――茶产业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到2015年,培育年销售额超亿元的龙头企业3―5个,销售额超0.5亿元的龙头企业10―15个,上市公司1―2个;新创建国内知名品牌2―3个,省内知名品牌5―8个。到2020年,培育年销售额超亿元的龙头企业6―10个、销售额超0.5亿元的龙头企业20―25个,上市公司2―3个;新创建国内知名品牌4―6个、省内知名品牌10―15个。

―――茶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到2015年,建成年交易额超5亿元的茶叶批发交易市场1―2个,建成年交易额超3亿元的茶叶批发交易市场2―3个。到2020年,建成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茶叶批发交易市场1―2个,建成交易额超5亿元的茶叶批发交易市场2―3个,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茶叶交易平台和网络交易系统1个。

―――茶产品消费市场培育。到2015年,全省年人均茶叶消费量由0.26千克提高到0.5千克,人均增加消费0.24千克,茶叶消费总量达到5万吨。到2020年,全省年人均茶叶消费量提高到1千克,比2015年增加0.5千克,茶叶消费总量达到10万吨。

―――茶产业带动增收能力。到2015年,涉茶农户达到50万户,茶农从事茶产业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占其纯收入的60%以上。到2020年,涉茶农户达到75万户,茶农从事茶产业人均收入8000元,占其纯收入的65%以上。

产业规划布局

按照我省气候、土壤条件、资源优势及茶产业现状,全省茶产业布局总体规划为“三带三区二网一线”。

(一)三带。即茶叶生产加工核心带、茶叶生产加工开发带和茶叶生产加工辐射带,涉及7个省辖市、35个县(市、区)。

1.茶叶生产加工核心带。该区域地处淮河和汉水流域,属大别山北和桐柏山区,现有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均占全省的95%以上,主要包括信阳市?河区、信阳市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桐柏县、西峡县10个县(区)。2011―2020年,不断扩大基地规模,大力发展“信阳毛尖”、“信阳红”、“桐柏玉叶”、“桐柏红”等名优茶,着力提高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和生态茶园比重,建设大型茶叶出口基地,加快发展茶叶精制、精深加工,打造茶产业集聚区,力争到2015年茶园面积发展到180万亩,到2020年茶园面积发展到260万亩。

2.茶叶生产加工开发带。该区域地处伏牛山以南和汉水流域、淮河北的浅山丘陵区,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和基础,现有茶园面积、茶叶产量约占全省的4%,主要包括卢氏县、内乡县、唐河县、淅川县、镇平县、邓州市、南阳市卧龙区、南阳市宛城区、新野县、南召县、方城县、社旗县、确山县、泌阳县、遂平县、西平县、息县、淮滨县18个县(市、区)。2011―2020年,以恢复茶叶种植为重点,积极扩大种植面积,改造现有低产低效茶园,发展茶叶初、精加工,扩大产业规模,提升效益,力争到2015年茶园面积发展到20万亩,到2020年茶园面积发展到40万亩。

3.茶叶生产加工辐射带。该区域以浅山丘陵为主,自然生态条件良好,具备茶树的生长条件,现有零星或少量种植,主要包括济源市和巩义市、登封市、嵩县、叶县、鲁山县、正阳县、新蔡县7个县(市)。2011―2020年,以开展茶叶品种试种为重点,积极进行“南茶北移”试验、示范,并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稳步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发展茶叶初制加工,力争到2015年“南茶北移”等试验、示范获得成功,到2020年茶叶种植有较大发展。

(二)三区。即根据我省人均茶叶消费现状及潜力,将我省的茶叶消费区规划为传统消费区、城镇消费区和农村消费区,涉及全省各县(市、区)。

1.传统消费区。该区域为我省的茶叶主要产区,主要包括南阳、驻马店和信阳等豫南和豫西南等区域,现有茶叶消费基础好,人均茶叶消费水平高、消费量大,消费的茶叶涵盖高、中、低档。2011―2020年,继续稳固、提高茶叶消费水平,形成我省茶叶的核心消费区。

2.城镇消费区。该区域为我省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乡镇等,现有茶叶消费基础较好,人均茶叶消费水平较高、消费量较大,消费的茶叶以高、中档为主。2011―2020年,在不断提高区域内高收入者人均茶叶消费水平的基础上,加快提高中、低收入者人均茶叶消费水平,形成我省茶叶的重要消费区。

3.农村消费区。该区域为我省的广大农村地区,主要包括我省豫西、豫东和豫北的农村地区,现有茶叶消费基础差,人均茶叶消费水平低、消费量少,消费的茶叶以中、低档为主。2011―2020年,以销售中、低档茶为重点,加大引导力度,培养区域内消费者的喝茶习惯,深入挖掘茶叶消费潜力,形成我省茶叶的主要消费区。

(三)二网。即规划建设茶叶产地交易网络和茶叶销地交易网络,涉及4个省辖市、10个县(区)。

1.茶叶产地交易网络。根据我省茶叶生产区域布局和产量,在信阳、南阳和驻马店等茶叶主产市各建设1个综合性茶叶批发交易市场;在茶叶生产加工核心带的10个县(区)建设一批销售市场,形成较为完善的茶叶产地交易网络。

2.茶叶销地交易网络。依托郑州及周边城市的交通、区位等优势,在茶叶主销区建设1―2个综合性茶叶批发交易市场,形成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茶叶销地交易网络。

(四)一线。即规划建设一批茶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涉及2个省辖市、11个县(区)。

依托现有茶叶主产区的生态风景旅游资源,整理开发信阳鸡公山、浉河区环南湾湖、平桥震雷山、光山净居寺、罗山灵山寺、固始妙高寺、商城金刚台、新县香山湖、桐柏淮源、内乡宝天曼、西峡伏牛山、丹江库区等地的茶文化,建设茶文化设施,打造一批融茶文化、民俗文化、禅文化及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带动当地茶经济发展,提高中原茶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1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