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县,茶业走工业化之路 助力城乡体化

茶产业工业化之路

“过去,茶农一直把茶叶籽当做茶叶生产的废弃物,除了少数用于有性繁殖外,更多的茶叶籽则是自生自灭,腐烂在地里。”落户在湄潭县绿色工业园区的贵州泰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德国说。

贵州泰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11年6月正式成立。通过与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并引进烘干生产线、压榨生产线、以及自主创新的低温低水份压榨纯物理精炼专利技术,该公司在茶叶籽综合开发利用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茶叶籽油的研发成功,使茶叶籽变废为宝,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又增加了茶产业科技含量。

在湄潭兰馨茶业公司的倡议下,我省11家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与浙江大学、西南大学、江南大学、省茶研所等大学及科研院所共同组建了贵州省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创建了创新性产学研合作机制。

湄潭县茶叶生产加工企业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打破了茶产业长期依赖传统工艺的生产格局,向精深加工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提高了茶叶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延伸了茶产业链,在使茶产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加快了茶产业向工业化迈进的步伐。

助推城乡一体化

核桃坝村原有一座叫“转山丘”的小山坡。“那时,转山丘周围只住了5户人家,我家就住在坡下的木板房里,大概有100平方米。小山坡上长满了青杠树,因为没有煤炭,我们就把这些青杠树当作柴火用来烧饭做菜。”核桃坝村村民刘国明老人说。

2006年,核桃坝新村在“转山丘”破土动工。刘国明老人在2009年搬进了砖混结构的二层楼新家,面积有130平方米。老人告诉记者,他家有茶园18亩,因为子女都外出打工了,他们只留了2亩茶园自己管理,其余的全部承包给同村村民。就这样,他家一年的收入也有10多万元。

6月16日,记者来到湄潭县湄江镇核桃坝新村。从县道通往新村大约有4公里的路程,全是水泥路面。村子里有纵横两条道路,纵向路面是水泥修建,宽7米,长480米,横向路面是石板铺就,宽约5米,长200米。新村的房屋全是按照黔北民居风格修建。纵向道路两旁开设了很多店铺,横向石板路两旁修建了一座“千壶园”和一处文化广场。村子的道路两旁安装了路灯,还修建了两座污水处理池。

据村支书陈廷明介绍,核桃坝新村长期居住农户已经有117家,面积有1平方公里。新村建有老年公寓、村医院、幼儿园和小学校,还有13家小超市和4家茶叶加工企业。为了提升茶产业知名度,新村还建了一个茶青交易市场。“住在新村的茶农都有了自己的小轿车、面包车、农用车和摩托车,有的人家还购买了大货车。全村现在有各种机动车辆750台。核桃坝村能有今天的变化主要受益于茶产业的发展。”村支书陈廷明说。

目前,核桃坝村已发展茶园面积近9000亩,已经有8100亩茶园投产。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湄潭县,茶业走工业化之路 助力城乡体化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