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具,品味日本独特茶道文化理念

凤凰风炉釜

急须

盖置

汤冷

茶之道,不仅仅在乎茶。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日本茶道深深打动了收藏家梅林,让他忘我地置身于日本茶道具的研究中。初春的一个上午,笔者如约来到他的私家工作室普茗轩,从了解日本茶道具入手,试图去领略几分此中奥妙。

我第一次应邀参加一位定居日本三十余年、潜心研究日本茶道的西班牙学者的茶道会至今记忆犹新。梅林详细介绍了他所亲历的日本茶道会的全过程:客人陆续到来,在客厅寒暄,主人备茶煲水。这个过程非常讲究,精选上好的山泉水在炭火炉上慢慢煲上一个多小时,水烧开了,客人们才被邀请到专用的茶室去。

茶室不大,布置简洁雅致,其中插花、挂画、焚香都一应俱全。祭拜之后,宾客们依次打坐于主人(茶师)周围。简单介绍完,主人开始点茶。大家边品茶边把玩欣赏相关的茶道具,了解其中典故、制作年代、作者等。在品茶之余重要的一环就是逐一介绍这些物件,请客人欣赏。因为我们来自中国,这次主人选取了两只来自中国的陶瓷茶碗,一只唐代的和一只元代的。

上升到‘道’这个境界,就不是随随便便泡茶喝了,它体现了一种修行。把喝茶‘神化’、‘仪式化’了。梅林请来研究日本茶道多年的学者栗强介绍了日本茶道的渊源。他说:自唐宋时期茶被引入日本,从明朝开始,中国饮茶的主流就已经开始是散茶了,但到了清朝,日本人的饮茶才转变为煎茶(泡茶),而不是抹茶(茶粉)。当时,一休禅师的弟子村田珠光发现,禅宗在日本已经没有办法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因而他改变了其存在形态,以茶道的修炼形式沿袭下来,其核心是以之完成自我提升的过程。二十世纪初游历英美的日本学者冈仓天心发现西方世界对日本文明充满了谬解,于是他写作了著名的《茶之书》告诉人们,‘武士道代表了日本昨日的落后,茶道才是日本今日的文明’。日本茶道对唐物(中国茶器)的崇拜甚至是让人难以想象的,那个时候,如果手里没有几件‘唐物’,这个人不能称为第一流的茶人。没有一批‘高丽物’,那么连第二流的茶人都谈不上。没有一批‘和物’,那样的茶人是要被耻笑的。

那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日本茶道所使用的繁复工具吧。日本茶道主要分两大派别,煎茶道和抹茶道,具体细分,门类是非常多的。其中,最传统的是抹茶道,它和煎茶道有很大区别,主要是它的冲泡方式不一样,由此带来的使用器具也存在一些差异。比如说,日本抹茶道最典型的器具是茶釜,一直到现在日本茶道还极重视茶釜,就是对铁瓶(铁壶)收藏的重视程度也不如茶釜。虽然作为煎茶道用具典型的铁壶用起来比较顺手、方便,但在日本的茶道界,乃至收藏界、博物馆,收藏煎茶道的用具少之又少。值得一提的是,与之相反,在中国收藏界,人们是比较偏好煎茶道具的。

茶釜实际上起的是煮水的作用。釜是没有提手和壶嘴的,所以需要用水舀来取水。用茶勺将茶从茶入取出,放在茶碗内,加水用茶筅均匀搅拌成沫状,直接品饮,而没有煎茶冲泡后再分茶的程序。梅林带着笔者欣赏他收藏的一套凤凰风炉釜。这是日本明治末期大正初里千家十三世掌门人万全制作的风炉釜。它是采用红铜铸造,正反两边采用浮雕刻画出一凤一凰,惟妙惟肖。而富士山形釜则是纯银手工打造,纹样秀丽雅致,特别是釜盖摘钮,仿佛一棵真的松果落入盖中。

煎茶茶具较抹茶茶具稍多些,其中有相交叉的部分。除了可以用釜煮水外,又产生了更为方便使用的铁壶(亦称为手取釜)、银壶。冲泡煎茶用的小壶叫急须,有紫砂、陶瓷、铁制、银制、锡制、金制的,其中金属器居多。急须分为三种形制,弯把、提梁把、侧把。茶煎煮过之后是放入‘汤冷’,再分给大家喝。汤冷也叫冷汤,功能相当于我们的功道杯,形制各异,多绘有精美细腻的纹饰图案。

储茶器具是一个独立门类,各种材质都有。瓷的、木质的、锡的、银的、金的,尤其日本的金工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有专门的金工师设计制作。储茶器在日本分三种,茶壶、茶入、茶枣。最大的叫茶壶,多用于大量茶叶的储藏。最小的叫茶枣,都是用做平时盛茶。茶壶要求密封性好,由于锡材质具有密封防潮、保鲜去味的功能,所以日本流传下来很多锡制茶壶。

盖置,是用来放茶壶壶盖的。同样由多种材料制成,但以银、铜等金属制的最为精致。梅林随手拿出一件盖置――一片叶。这个盖置整个形体就是一片树叶造型,由纯银打造,恰似一片惟妙惟肖、半张半卷的叶子,形状大小却刚好用来放置壶盖,可谓妙手匠心。从这件‘盖置’你可以看出日本人对自然的崇拜之情。在日本,我见过的‘盖置’数不胜数。有青花瓷的、木制的、陶的、石雕的、金属的,我甚至见过藤包银的、镶金嵌银的,精致非常。不同形制的‘盖置’放不同轻重的盖子,很多日本著名的金工师都会制作‘盖置’,并且签上自己的大名。至今,大师明真所做的一只铸铁驿铃形盖置仍被日本像国宝一样保存着。每一个小小的盖置上你都能看出它的工艺性、设计性、文化性和文献性。

杨枝,名字曼妙,实际上是置物摆件,摆放茶勺等小茶器的。茶勺则是用来从茶壶中取茶的小茶具,有木制、竹制、象牙制等,以竹制最为常见。梅林拿出一套盒上题有表千家历代宗匠好茶勺。这套茶勺每根竹子的竹节高低都各不相同,茶勺顶部的角度也都不一样。这是因为‘茶壶’小口大肚子,从‘茶壶’里取茶时便可根据茶叶多少,选择不同角度的‘茶勺’。

茶量也叫茶则、茶合,都是用来置放、称量茶叶的。梅林拿出了铜质像片树叶的茶量,纤弱的枝蔓上趴着一只小小的蜘蛛,做工非常细腻,眼睛上点了金,看上去生机盎然。叶片上叶脉清晰可见,连虫子咬过的小洞都历历可数,真是生动可爱。这件茶量制成于日本明治年间,是件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器了。栗强解释说:每一个小东西上,其实都寄托了作者本人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你看这小小一片竹叶,它的形状不是规则的,叶面上还有虫洞,这要体现的是一种对完美与不完美的追求。形制上的不完美与精神上的完美的统一。东西本身线条柔和、美好,但相对完美中又存在着绝对的不完美,这是一种精神取向。

杯托顾名思义是放置杯盏的。形制上方形、圆形、不规则形的都有。‘杯托’放置茶杯,所以一定要比杯子重,然后再在造型、做工上讲究。眼前这件荷叶杯托确实是讲究非常。双面工制作,细细密密的眼洞都是手工一个个捶制出来的,而上面却是平滑的。这就要求制作时必须要在捶制完成之后,将另一面刨平,再镶嵌雕绘,难度很大。另有一个牡丹型杯托格外美丽,引人注目。这件杯托是纯银制的,花瓣成放射状,每一瓣的边缘都是古典又浪漫的浅紫色。梅林介绍说,这曼妙的颜色是特殊熏制上去的。杯托底部落有一鹤斋的堂名,大概流行于大正年间。

建水各种材质都有,但以铜质为多,相当于中国的水盂、水洗。日本泡茶以干泡为主,在泡茶的过程中茶底难免会有些茶渣落在里面,就把它倒入‘建水’里。‘建水’是在茶道中放在旁边作为辅助器具用的。别看这只是个小小的水盂,日本匠人们在做工时可是一丝不苟,毫不马虎。每个建水上面都雕绘着繁复细巧的梅兰竹菊、山水花鸟。梅林手上的这只建水就巧妙地以灵芝造型作为提钮:在日本,就是再大的名工也会做这种东西,那是因为茶道的地位在那里很高。栗强介绍:这件‘建水’是‘藏六’制作的,手工精细。藏六的制器也覆盖到了茶道具的方方面面,这与早期茶道具制作有了明显不同。早期茶道具完全是为宗教服务的,而到了后期则是为文化生活服务的,因而它覆盖了人们的整个文化生活。

日本茶道具多装饰有中国上古时期的纹饰,然而它所追逐的却并不是夏商周的精神。栗强说:它们所追寻的是中国宋代文化的精神,中国宋代人所追寻的才是夏商周的精神。三者对比,我们会发现日本茶道具上的纹饰与宋代仿上古纹饰很接近,这种现象产生于明治之后,甚至大正之后,思想根源却是来自江户时期引进的宋学。

栗强告诉我们,对于一件茶道具价值的考量,主要依据四个标准:第一个是文物属性,也称为时间属性。时间越久的东西,越显得珍贵。这是因为在它的身上有着古老年代的气息、味道,打着时代的特征、烙印。把玩时,会想起前人对它的喜爱和使用,这是一种厚重的历史感。第二个是文献属性。文献属性包括这件茶道具的出身、来历、背景。收藏到有故事、讲道理的茶道具,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第三个是设计属性。使用起来合不合理、好不好用,这是一件茶道具功能完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个是工艺属性。

梅林说,日本的茶道具是体现着日本独特的文化理念的。比如,饮茶时,器具上图案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因为知道我姓‘梅’,日本友人在邀我品茶时会特意拿出带有梅花图案的茶碗、茶盏等器具。有一回,在高冈一家有近三百多年的老茶馆品茶,主人就特意为我挑选了一间挂着‘梅轩’牌匾的茶室,非常独特和庄重。茶会也可称为‘一期一会’。即便主客多次相会,但也许再无相会之时。为此作为主人应尽心招待客人而不可有半点马虎,而作为客人也要理会主人之心意,并应将主人的一片心意铭记于心中,因此主客皆应以诚相待。中国有茶,有茶文化,但要称之为茶道还为时过早。所谓‘道’,是一种程式化的修行。中国茶道,尤其在茶道用具设计上如何借鉴日本茶道之精华,续传中国博大之文化,还有赖于我们不懈努力。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日本茶道具,品味日本独特茶道文化理念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