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令人叹为观止的茶文化地图

在剑川沙溪镇,这个专门为马帮们休闲唱戏的舞台至今还保存完好。

这是马帮驿站,在百年前,这个标志在大理随处可见。

马在驿站如果被发现生病了,就是用这个工具把药灌进马的嘴里。

在那柯里的茶马古道驿站。

怒江丙中洛,行走在悬崖绝壁间的茶马古道至今还在使用着。

这棵古茶树有2700多年树龄,至今生长在哀牢山的深处。

在滇、藏、川三角地带纵横着一条神秘的贸易之路茶马古道,这是亚洲大陆上一条庞大的以茶叶为纽带的商业通道。这条古道好似一片树叶上延绵的经络,在主干之外还分散着无数的枝杈,它伸入到中国西南各个偏僻的山村和产茶地。茶马古道是一个集多地理、多环境、多民族、多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体。古道沿线有不同的茶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以各民族茶俗为线索同样能够描绘出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茶文化地图。

由云南省普洱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丽江市、云南省茶叶办、深圳报业集团、香港商报、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茶马古道跨越时空的穿越主题活动春节前夕举行,本报记者全程参与,分别前往普洱、大理、怒江、丽江四个州市10多个县,深度挖掘茶马古道的文化遗存和现实意义,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困鹿:万亩茶林今仍在

普洱,即原思茅,是云南茶叶贸易的重要集散地,是清以来滇茶入京的重要起点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茶叶的原生地之一。这里生活着彝族、哈尼族、傣族、拉祜族、布朗族和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悠久的用茶、种茶、饮茶历史。
困鹿山,距离普洱市宁洱县城35公里,此地生产的茶叶在清朝的时候就作为进贡珍品送到北京,困鹿山也因此被人们称为皇家茶园。在茶园东边,有着号称万亩茶林的原始森林,森林里的茶叶至今尚未被开采过,由当地政府保护起来。经过数十公里的山路颠簸进到村里,记者来到了宁洱县宁洱镇宽宏村,这里很少看到成片伟岸的古茶林。当地茶农告诉记者,清朝年间,每年当大茶林(即困鹿山万亩古茶园)春茶采摘时节,官府就要派官兵进宽宏监制茶叶生产制作,并把制好的人头茶(团茶)、七子饼茶、沱茶运去北京,进贡到皇宫里去。

在村民李铭诚家里,据传就是当年加工团茶的作坊。由于困鹿山一直保持生态管理,传统加工,茶叶不仅天出自然,品位独佳,而且成了皇室贡品。近几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古茶树,村庄将古茶树领养到户,即困鹿山古茶园附近居住的村民,每个家庭都认养了几株古茶树,从4棵到20余棵不等,他们每天除了从事农事劳作,还把部分精力放在古茶采摘和简单打理上。

据了解,这些古老茶树生发的珍贵的茶叶,每年能产300至400公斤的毛干茶,在市面上极为抢手,每年春节一过未上市的春茶已被知情人士订购一空。该镇的宣传委员许云春告诉记者,这里交通极不便利,要想从县城过来,35公里的路程需要花5个多小时,并且只有越野车才能够开上来。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不便利带来的原生态,这块万亩茶林至今保存得依然完好。

在普洱市澜沧拉祜自治县的景迈山上,记者在百年古茶树中遇到了堪比燕窝黄金的螃蟹脚。螃蟹脚,听起来像海鲜的物种,实际上是一种在上百年的古茶树上才能找得到的寄生植物。当地茶农告诉记者,螃蟹脚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仅能在云南高原某些特定的原始森林边缘寄生于400年以上树龄的老茶树上,生长周期约3至4年,从老茶树上汲取足够的养分,直至老茶树养分耗尽。据云南当地茶经记载,在中医学上,螃蟹脚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滋阴养胃、滋肾明目、抗氧化、降血脂、降血糖等显著功效。目前在云南茶区,只发现澜沧县景迈茶区野生古茶树上有生长,当地少数民族将其当成清热解毒的草药。其价格在市场上被炒得很高,每斤可以卖到5000元。

哀牢山:古茶树驻守原始森林2700载

在镇沅县,记者一行徒步7个多小时穿越哀牢山原始森林,探访了一棵已经在深山里驻守了2700余载的世界茶王。

据镇沅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刁迎辉介绍,茶王发现于30多年以前。有一天,镇沅县九甲乡的村民在哀牢山上放牛,发现有一棵硕大的茶树,之后引起了当地县委、政府的关注。1996年,中国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的有关专家通过实地考察得出结论:在哀牢山方圆240多平方公里、海拔约2100米至2500米高度范围的原始森林内,有2000多公顷是以茶树为优势的植物群落,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世界最大的野生茶树群落,也是世界茶叶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之一。其中一棵古茶树,树龄高达2700年,树高25.6米,树干胸围2.82米,其茶叶肥壮匀嫩,叶质黑润、茶香回甘浓厚,当之无愧地成为普洱茶的茶祖,成为研究世界野生茶树生长的活化石。2001年,这棵古茶树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论证为世界上最大的古茶树,并冠以野生茶树王,载入吉尼斯纪录。从此,茶树王相继吸引了中国内地及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前来探奇考察,声名远扬。

但是,要真正目睹茶王的真迹也绝非易事。为了使活动顺利,记者一行当天晚上前往镇沅县九甲乡住宿,第二天一大早,从乡政府出发40多分钟前往千家寨自然保护区,上午9点开始在哀牢山原始森林中穿梭,沿途藤木交错、古树参天,还有小溪、雾气、紧裹着树身的层层碧绿青苔,等看到茶王,再回到山脚下,已经下午4点。

云南驿马帮集散的重要驿站

马帮铃响店小二迎来送往,邸报飞传众官员暮留朝去、东奔西走天上地下皆为军火,南来北去鞍前马后只闻茶香,这是在大理云南驿牌坊前后的两副对联,深刻形象地反映了历史上在云南驿发生过的忙碌的景象。

云南驿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集散地开始于清朝。几百年间,每天从云南驿经过的大帮不下十多起,大的马帮有300多匹马,最小的马帮也有五六匹马。他们驮运着皮革、药材、茶叶、布匹、食盐、百货等,沟通着各地区之间民众的往来和需要。为供给这些马帮歇息和住所,云南驿产生了20多家马店分布在古驿道的东西两端,最大的可接待300多匹马,一天供给几千斤草料,驿站中间的街巷上更是商铺林立,为过往马帮置办各种货物。

记者到达云南驿的时候,村里一位高位截瘫的72岁老人郭志国,还来到马帮博物馆,现场为记者唱起了赶马之歌。这位老人当年也是马帮成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云南驿还是滇西战区的重要基地。尤其是1938年滇缅公路开通后,云南驿还是滇缅公路上的重要补给站。1942年云南驿飞机场开始成为美驻滇航空38校训练基地,驼峰航线的中转站,国民党空军第38站驻地和国民党中央航空军官学校校址。因为云集了美军军人、全国各地的人员,开设了众多各地口味的中、西餐厅,比如西餐厅华美餐厅、纽约餐厅等,此时的云南驿还享有小上海之称。

虽然今天的云南驿依然经常出现七彩云霞,但历史已一去不复返,只有留在村口的那些硕大石碾和村中斑驳的石板路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幸运的是,我们仍可以从茶马古道博物馆中看到这个驿站曾经的辉煌与光彩,也可以从老人家的马帮情歌中聆听到他们往日的情怀。

丙中洛:凿在悬崖绝壁间的茶马古道

丙中洛在哪里?知道的人不会太多。因为,丙中洛实在太难找了,它处在怒江大峡谷的最北端,距州政府所在地六库329公里,距贡山县城43公里,这里也是云南靠近西藏的最后一个乡。因为地势险要,能够来到这里的旅客很少,但是,大凡能够走到这里,都会被这里的风景所震撼和感染。
丙中洛,在藏语里是指有寨子的地方,这个位于滇藏边境的小镇在茶马古道的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在云南已基本为现代交通所覆盖的今时今日,唯有丙中洛通往藏东南地区的马帮队仍在滇藏古驿道上穿行。这条活着的茶马古道,始于丙中洛,沿峡谷溯怒江北上,通往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察瓦龙乡政府所在地扎那,全长70公里。不过,现在行走在这条路上的马帮已不再运输茶叶、盐巴等货物,而是改为运输沙石、水泥等建筑材料。至今,村庄里仍有许多小道上蹄印斑驳,马蹄声声,空谷传响,古意盎然。

丙中洛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人和神共同居住的地方,这是背包客给她取的名字。从六库溯江而上到丙中洛,200多公里的江段落差达1000多米。两岸高山耸立、连绵不绝;江边怪石嶙峋,崖壁陡峭,极少立足之地。可行进至丙中洛,怒江大峡谷内险峻的地势突然变得平缓。

尽管四周有10座海拔高约5000米的高山,坐落于群山环抱中的丙中洛却有着极致秀美的一面。当地人说,春天,这里的梨花似雪,桃花灿烂;夏天则是绿水青山,一尘不染;秋天层林尽染,稻谷飘香;而采访团一行看到的是梅里雪山上圣洁的积雪。事实上,在丙中洛观景,只要随随便便那么一走,凝神一发呆,马上就会看到一幅极美的山水画:或巉岩峭壁,鬼斧神工;或索桥横空,水光映雪;或山花烂漫,姹紫嫣红即便是雨中,那奔来眼底的山水泼墨,也可和大师级的国画杰作相媲美。

与风景相比,丙中洛更迷人的所在是这里祥和、质朴的民风。丙中洛主要居住着怒族、藏族、傈僳族和汉族等民族,人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地选择信仰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或当地的原始宗教,仅有6000多人的村寨里就有普化寺、东风基督教堂、重丁天主教堂等多处传教布道的场所。在丙中洛没有多少人能说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民族,因为这块土地能融化任何民族之间的隔阂、宗教之间的博弈、文化之间的差异。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茶马古道,令人叹为观止的茶文化地图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