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德昂族,古茶新香满边寨

离开熙熙攘攘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朝西南方向行驶三十余公里,就进入了德昂族最集中的聚居区--三台山乡。闻名中外的滇缅公路从它的心脏部位穿膛而过,黑亮的柏油马路像根青藤把它紧紧地拴在中国西南边疆的版图上。这里层峦叠嶂,云蒸雾绕,充满神秘。这里的神秘不仅源于大山的深邃,更来自于德昂族文化的古老、丰富与深沉。
德昂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之一。史学界的研究表明德昂族是滇西最早的居民之一。德昂族的古歌里也自豪地宣称德昂人的历史像江河一样源远流长。德昂族与佤族、布朗族一样,其渊源都可追溯到古代的百濮族群中。文献记载濮人定居云南地区的时间相当久远,至少在隋唐时期,德昂族的先民--濮人已在今云南的保山、德宏、临沧等地建立起具有地缘部落或政治雏形的社会组织,即唐代史书上所称的茫蛮部落,并与布朗族和佤族先民一同建立了金齿国,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和文明。在今天的德宏、保山、临沧一带都留下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德昂族先民的历史遗迹,如今瑞丽县孟修寨旁的古佛塔,南津里附近的石铺村道,潞西县遮放坝莫列(意为炼铁厂)遗址中的塔座、佛寺石脚、石头道路、石拱桥等,陇川县的崩龙城和崩龙女王宫遗址等等,都是德昂族先民曾经辉煌过的实物证明。
德昂族是山地居民,还保持着濮人先民的农耕传统。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在山区开辟梯田种植水稻,并充分利用山区的特点,进行旱谷生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德昂族的耕作技术普遍高于当地其他民族。德昂族居住分散,在山区他们与景颇、傈僳、佤、汉等民族交错而居,在坝区他们与傣族和汉族分寨杂居,但是,每个居住点的德昂族依然保留着许多独特的文化传统,有着本民族共同的文化情结。目前,德昂族大部分自然村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
德昂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水鼓是德昂族特有的民族乐器。它用质地较软的木头挖空心子制成,鼓身呈长型,有大小头,表面绘有花纹,鼓面绷以牛皮。鼓的大小、轻重不定,小的轻的可一人挂在身上敲,大的重的要多人抬或用车拉。打鼓前要用水或酒湿润鼓皮以增音色,故叫水鼓,德昂语叫格楞当。水鼓是一种德昂族祖先传下来的独特的民族乐器。
见过德昂族的人都知道,腰箍是德昂族妇女身上与众不同的标志。德昂族的腰箍因民族支系和地域的差异而各不相同,更使这一民族文化的符号呈现出丰富的色彩。花德昂采用草藤来制作,颜色多是天然色,年轻姑娘也常把腰箍染成五颜六色。红德昂和黑德昂多采用藤篾来制作,藤篾外面还漆上红漆或黑漆。藤篾腰箍很细,妇女们一般要戴2030道。也有一些地方的妇女,她们的腰箍是用竹片削制成的,腰箍大约一指多宽,上面还雕镂着各种花纹图案,妇女一般要戴35道。有的妇女戴的腰箍,是用银片或铝丝包裹起来的,晶莹透亮,闪闪发光,显得雍容华贵。
德昂族不仅在家庭生活中,形成了长辈抚育幼辈、幼辈尊重长辈的好风气,而且对社会上的老人的尊重、爱护也是习以为常的。因此,每当逢年过节时,年轻人总要把家里最丰盛的饭菜送一份给村里的高寿老人,以表示敬意。对于村里丧失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当他们无力耕种土地时,亲戚们要不求回报地替他们下种和收获,使他们有饭吃,生活有保障。有的则把他们接到家里,让他们和自己一起生活。
一向被誉为古老的茶农的德昂族,自古以来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人说,德昂儿女,是茶的儿女。凡有德昂族的地方就有茶山,就有茶文化。德昂族与茶叶的关系远远超出了物质的范畴,而有着更多的精神方面的情结。德昂族种茶有着悠久的历史,对茶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甚至将自己民族的来源也说成是由茶树叶子变成的。历史上德昂族虽有过几次大的迁徙,但凡是德昂族居住过的地方一般都有大片茶树遗迹留下。在盈江县德昂族过去的居住地有树龄在千年以上的老茶树,铜壁关附近也有成片的老茶林;在瑞丽市户育乡的雷弄山上,德昂族留下了好几片茶林,现经当地居民修整改造,仍是当地人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德昂族善于种茶,更善于用茶,他们常说,离了茶办不成事情;有茶才能表明‘茶到意到’。他们赋予茶叶更多更广的文化内涵。茶俗几乎始终伴随着每个德昂族的生命历程。如出生茶、成年茶、集会茶、社交茶、恋爱茶、定亲茶、成亲茶、敬老茶、上房茶、和睦茶、祭祀茶等等,成了德昂族生命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用茶的种种习俗行为,全面地折射着德昂族的历史传统、民族性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茶不仅只再是一种食品,而变成了一种社会交往和沟通的润滑剂。
飘着茶香的德昂族,在吸收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力求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古老的德昂族文化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是民族大家庭中独具魅力的花朵。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云南德昂族,古茶新香满边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