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四大举措助力茶产业发展

普安万亩茶园一瞥。

在2011中国普安春茶节拍卖会上,普天春毫以每公斤27万元的价格成交,开创了普安县品牌茶叶单项销售的价格之最,并进一步提升了该县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普安县位于黔西南州北部,平均海拔1400米,年均气温14℃,无霜期290天左右,年均日照1563小时,年均降雨量1360毫米,属低纬度、高海拔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县国土总面积1429平方公里,宜茶土地面积达30万亩以上。
近年来,普安县把茶叶生产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抓手,让精制绿茶更加飘香四海,以建基地、强龙头、创品牌、拓市场、增效益为主攻方向,采取四大举措推进茶产业发展。
加快基地建设,不断扩大茶园规模
普安县完善工作措施,组建了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出台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将重点乡镇、村组每年的茶园建设纳入县、乡两级年度目标考核,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兑现奖惩,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自2009年以来,县财政每年安排资金500万元作为茶产业发展基金,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2010年以来,共争取中央财政现代农业发展项目资金3133 万元,新建茶园2.23万亩。千方百计整合交通、扶贫、林业等方面资金,推进茶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茶园的基本功能。
实施龙头带动和集约发展
普安县推行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即:由茶叶专业合作社出资集中连片开发茶叶,茶农以土地或劳动力入股,茶园建成后,合作社根据茶农入股资源和管理能力大小,以50-500亩为单位将茶园分配给茶农,茶农生产的茶青由合作社按市场价收购,实现合作社和茶农双赢,目前已成立12个茶叶专业合作社,这一模式覆盖茶园面积30000余亩。推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即:由加工企业或种茶大户以土地流转的方式租用农户土地,集中连片建设茶园后,租地农户到茶园打工,使农户不离土、不离乡就地就业,通过这一模式共发展茶园2.5万亩。推行生态建园模式。即:推广种草养禽、以禽除虫、以草护地、以茶护草、以粪养茶的茶草间作模式,打造林下有茶、茶下有草、草上有畜(禽)的生态有机观光茶园,通过这一模式已建成3个茶园示范点共1万余亩。四是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壮大茶叶企业。现已创建州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今年引进年产红茶9000余吨,总投资4000万元的红碎茶加工项目已开工建设。
挖掘茶文化,拓宽茶叶市场
普安县积极组织茶叶企业参与各种大型茶叶展销和各种交流活动,承接台湾嘉义茶商到该县江西坡茶园观光交流,组织部分企业到台湾参观学习。积极挖掘、打造普安茶文化,推进茶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融合。2009年举办了普安三月三采茶节,今年又举办了2011中国普安春茶节,通过节会全方位宣传、推介普安茶叶产业。做好古茶树原产地文章。1963年在该县普白林场发现了贵州最早的四球茶品种,1982年在普安和晴隆交界处发现了茶籽化石,为让古茶树资源得以充分发挥作用,该县邀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该省茶叶研究所等省内外专家到该县进行实地考察,并组织召开普安县野生古茶树鉴定会,得出普安野生古茶树是目前国内已发现的最古老、最大的‘四球茶’树,是目前最大的‘四球茶’野生古茶树居群,是珍稀古茶树资源,在茶树起源、演化和分类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普安是茶树原产地之一的权威鉴定意见,这对普安茶叶的溯源、市场推广和知名度是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着力于品牌打造,不断提高茶叶经济效益
近年来,普安县不断在打造茶叶品牌上下功夫,1999年细寨雪芽和细寨银峰分别获中国茶叶学会银质奖和优秀奖,2000年精制绿茶获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国际博览会金奖。2011中国?普安春茶节拍卖会上,普天春毫以每公斤27万元的价格成交,开创了该县品牌茶叶单项销售的价格之最,并进一步提升了该县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该县茶叶经济效益不断凸显,普通茶叶已卖出200-500元/斤、高档茶叶卖出2000-3000元/斤的好价,茶叶已成为继烤烟之后的又一农业支柱产业。
目前,普安县已建成茶园6.6万亩,其中投产茶园3万亩,茶园覆盖江西坡、地瓜、罗汉、青山、龙吟、高棉等9个乡镇和11320余户农户。2010年,干茶产量达5330吨,实现产值7990万元,茶青产量达24000吨,茶青收入达7200万元,茶农户均收入突破5000元,茶产业不断形成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的新亮点,不断将产业做大做强。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普安,四大举措助力茶产业发展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