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加法做足产业减法做响品牌

--看印江如何加快茶产业升级转型
在黔茶大举出山之际,印江梵净山系列茶悄然崛起:茶园面积已从2006年的2万亩发展到2011年的15万余亩,跃居全省前列。生产加工企业3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地级龙头企业4家,具有出口经营权2家;建有茶青交易市场5个;万吨茶叶精制加工厂建设全面启动。
当面积和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如何加快茶产业升级转型?县委书记肖洪说:依托我县良好的生态、丰厚的文化底蕴优势,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我们用‘加法’做足产业,用‘减法’做响品牌,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真正实现茶农增收产业增效。
用加法做足产业   6月18日,穿过一片片葱茏的林木,记者来到缠溪镇茶区有机茶示范标准园区,只见青翠的茶园里布满了黄色的杀虫板。县茶业局干部肖楚介绍,杀虫板的应用,不但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还可有效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园效益。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茶叶生产链条上,印江立足生态优势推进茶产业标准化,依靠科技提高茶叶含金量,做足产业链。推行四个选好,即选好茶区,选好茶地,选好茶农、选好茶苗,以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模式增强组织化程度,实行施肥、除虫、采摘、加工、销售五统一,引导茶农从源头上加强质量控制。推行畜沼茶林模式,大力发展有机生态茶。县里每年还安排专项资金,帮助茶厂实施优化改造工程,推广热烘干等新工艺,确保清洁化、标准化制作。目前,10多家制茶厂已通过验收,净团、新寨等公司建起全程质量管理体系,产品价格和市场覆盖率均比技改前增三成,净团牌梵净山翠峰每公斤售价达2800元,茶农的茶青售价也升至每公斤120元,让企业和茶农都尝到了农业标准化的甜头。
位于新寨乡的县科技示范茶场,是一家集生产、加工和负责全县茶叶培训为一体的示范场。茶场负责人是一位60岁的老茶人毛万兵,与茶结缘已有25年,一直潜心研究茶叶管理技术。记者来到茶场时,老人刚刚送走一批来学习的茶农。说起茶,老人滔滔不绝。他认为,科学管理是提高茶叶含金量的法宝。今年,他摸索的立体蓬面修枝法取得成功,所产茶不仅芽头饱满,品质上乘,且产量每亩可达25斤以上,增收2000元以上。
一个月前,县里专门成立了茶产业科技顾问团,聘用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为总顾问的近10位省内外茶专家,为全县的茶叶生产、管理和加工及对新产品开发提供指导。科技顾问团的成立,无疑为印江茶产业的升级转型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县茶业局局长田儒康说。
茶叶深加工是茶产业从低技术含量向高技术含量,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的重要途径。为此,印江把引进茶叶深加工龙头企业作为突破口。去年,印江成功引进贵州东太集团,投资近2亿元,创办年产优质绿茶3000吨的加工厂及销售网,每年可为印江创造就业岗位4000个,带动5000多家农民致富。还组建了印江梵净山翠峰茶集团总公司,新建年加工茶叶能力1000吨精制加工厂一个,新建和扩建年加工茶叶200吨的加工厂5个。
令人可喜的是,今年,通过招商引资,印江已从广西引进一家万吨以上的茶叶精制加工厂,初步协议投资规模1.2亿元,并从浙江、福建引进千吨以上加工厂2家。
目前,全县已建成生产加工企业35家。龙头加工企业的壮大,为该县开发茶饮料、茶食品、茶多酚等新产品的集群产业链条注入了生机。
刚刚新投入一条生产红茶的生产线,一天可产红茶1500斤,这几天都在赶工,广东客商预约四万斤货呢!印江银杉茶叶公司总经理杨跃说起这条生产线,十分激动,她说,以前只能做春茶,有了这条生产线,夏秋茶就有着落了。 依托梵净山强大的旅游优势,印江将开辟茶文化、茶观光、茶休闲等旅游线路,建设一批禅茶文化浓厚、品味高、富有特色的茶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促进茶文化、茶旅游和茶产业的和谐发展。
用减法做响品牌   印江地处梵净山西麓,产茶历史悠久。早在明永乐年间,其永义乡团龙茶即是宫廷贡品。至今在永义乡团龙村尚有600年以上老茶树30多棵,其中最大的一棵据专家考证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生长最好的茶树之一。
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1968年到1975年,该县沿梵净山麓兴建了几大茶场,建茶园千余亩。1987年以来,印江茶业又经历了3次发展高峰,成功开发了梵净绿茶、梵净翠峰、梵净毛峰等知名品牌,多次在国内获得大奖。1992年,梵净山翠峰茶被省内外专家认定为名优绿茶。
然而,随着茶叶产业的规模发展,印江却出现茶叶品牌多且杂乱的现象。县委宣传部一位干部说,全县茶叶品牌一度多达10余个,茶产品外包装五花八门。
针对县内众多茶企各自为战、茶品牌多且杂乱,印江茶难以得到国内、国际市场认同的实际,从2005年起,印江人审时度势,借助梵净山在国内外旅游界声誉日隆的良机,多管齐下地加紧茶叶品牌资源整合及推介,把原来10多个牌子整合到梵净山翠峰茶旗下,着力打造梵净山翠峰茶一个品牌,对所有梵净山旗下的茶叶,实行了五统一,即: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产品宣传,统一产品包装,统一技术要求,统一门面装潢,保证质量安全。该县还制定了梵净山翠峰茶生产质量标准。工商部门、茶叶局等部门还对商标使用、包装、销售等进行规范。2005年,印江梵净山翠峰茶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注册登记为该县茶叶公共品牌。
为做响梵净山翠峰茶这一个品牌,印江重点培育,强力推介。积极组织茶企参加省内外各类茶事活动,先后到湖南、北京、杭州等地多次参加茶叶评比,获得5金2银殊荣;在现有的茶叶专业市场和营销体系基础上,加大沿海大中城市营销网络的建立;组建了100余人的茶艺表演队,多次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表演,向现有消费群和潜在消费群进行文化营销;投入上百万元对梵净山翠峰茶系列产品进行包装宣传,谋划出版了《印江茶业志》和《梵净山佛光茶》等书籍,录制《印江茶漾》专题片,在省外多家卫视播出,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该县组建了印江梵净山翠峰茶业集团公司,对品牌进行专门保护。200

2007年梵净山翠峰茶获贵州省名茶称号,2008年贵州省名牌产品称号,2009年贵州省十大名茶称号,2010年贵州五大名茶公众信任投票第一名。在2011年中国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梵净山翠峰茶品牌价值为4.68亿元人民币。
品牌成为占领市场的有力通行证。梵净山系列品牌逐步在省内外叫响,进入重庆、广东、湖南等地市场,在全国已开辟了30多家茶叶专卖店,产品走俏18个省市和欧美等5个国家,带富农民5万户。
据悉,目前该县的二级翠峰茶由2003年的每公斤240元360元涨到了1200元2400元,特级翠峰茶由每公斤700元1000元上涨到了3000元5000元。县内茶商无不感叹,整合品牌这一招硬是灵。
品牌效应加快了茶产业的快速升级。一组数据可以印证:2005年,全县投产面积5000亩,产量250吨,产值1500万元;到2010年,投产面积达6.5万余亩,产量达2800吨,产值13400万元。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贵州,加法做足产业减法做响品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