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茶绿雪芽的来历介绍

白茶是六大类茶中最先被制成茶的。古人在周朝就采取了晒干或阴干这种与制作现代白茶相类似的方式对茶叶进行简单加工,保存茶叶已被祭祀、治病、静修、品饮等不时之需,我们称之为古白茶。而白茶绿雪芽是怎样来的呢?下面就关于白茶绿雪芽的来历做一详细的介绍。

相传尧时有一老母,居太姥山种蓝草。山下麻疹流行,她受南极仙翁梦示,于山上鸿雪洞顶寻得一株名叫绿雪芽的茶树,用茶叶治病救人,功德圆满,羽化成仙,后人尊其为太姥娘娘。如今,那株老茶树乃是福鼎白茶的母树,已成了太姥山旅游的一个景点了。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时,因病告假,孤山寺惠勤禅师让他一日之中饮浓茶数碗,他遵从。不觉间身轻气爽,病很快痊愈。便在禅寺影壁上题上一首诗: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从此,苏东坡爱上喝茶,后来痴茶成瘾,晚上不喝茶还睡不着觉,有他的诗《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为证: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
茶最早的功能应该是一种中草药,这在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神农氏尝百草时已经确认。而绿雪芽作为一种药茶,在福鼎民间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有专家根据太姥娘娘和绿雪芽的民间传说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太姥娘娘是人类的茶之母。王宏甲在《中国有个三都澳》中提出:太姥娘娘的传说事迹发生在尧的时代,是更早的传奇。我以为晒干收藏之白茶是中国茶的祖先,四千多年前的蓝姑(即老母)岂不是中国茶饮的创始人!据《中国名茶志》考证,明代太姥绿雪芽就被视为茶中珍品。清吴振臣《闽游偶记》亦说:太姥山亦产,名绿雪芽。清代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说到:太姥山古有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产者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在《闽茶曲》中写道:太姥声高绿雪芽,洞天新泛海天槎。清郭柏苍也云:福宁府茶区有太姥绿雪芽。《广兴记》云泰宁茶出郡武府,福宁州太姥山出茶,名绿雪芽。清吴振臣在《闽游偶记》中说:太姥山亦产,名绿云芽者最佳。(此绿云芽当是绿雪芽的误称)。清汪懋麟诗对绿雪芽茶品质有良好的说明:贻我绿雪芽,重比南金贾,铅罂刺茶颂,香郁敌兰麝。
现今福鼎太姥山还留有相传是太姥娘娘手植的古茶树、太姥娘娘发现绿雪芽的山洞和浇灌绿雪芽的丹井。1957年在太姥山发现绿雪芽古茶树,树高6.2米,树幅5米,主干直径18厘米,最低分支离地3米,目前仍然每年发芽抽枝。相传福鼎的茶都是由此繁衍而来的,在福鼎现今还流传着太姥娘娘如何教人们种茶发家致富的传说。一百多年前,福鼎的村民从原有种植的土茶中繁育了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借助太姥山区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条件和特殊的加工工艺不断地科学选育、适应,形成太姥山绿雪芽茶今天特有的品质。
白茶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而其关键是在于萎凋。萎凋分为室内萎凋和室外日光萎凋两种。要根据气候灵活掌握,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闷热的晴朗天气,采取室内萎凋或复式萎凋为佳。其精制工艺是在剔除梗、片、蜡叶、红张、暗张之后,以文火进行烘焙至足干,只宜以火香衬托茶香,待水分含量为45%时,趁热装箱。白茶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关于白茶绿雪芽的来历介绍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