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中国茶艺的历史吗

茶艺自古有之,但茶艺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 中国台湾。1978年台湾酝酿成立有关茶文化组织的时候,接受民 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的建议,使用茶艺一词,成立了台 北市茶艺协会髙雄市茶艺学会,1982年又成立中华茶艺协 会。各种茶艺馆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茶艺一词被广泛接受, 而且也传播至港澳地区和大陆。尽管茶艺的概念是当代的产 物,但在这个概念出现之前,茶艺早已存在。茶艺是人们对茶认识到了一定阶段,茶文化发育到成熟时期 的产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排在最后,但饮茶 之俗早在史前就有了。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当时神农发现 茶,还只是认识到茶的药用,如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 荼而解之。春秋战国至汉以前,茶是作食物用的,多制作羹汤饮 食之,茶的药用和食用时期不存在茶艺。茶作为饮料比较普及是 从汉代开始的。西汉王褒《僮约》中记有烹茶尽道武阳买 茶,可见当时饮茶比较普及还有了茶市饮茶到唐代掀起髙潮, 陆羽《茶经》里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 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唐朝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记载 说:当时饮茶习惯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 当时茶已成为许多百姓生活中的日常之饮,饮茶风气的盛行,是茶艺诞生的基础。
唐代陆羽总结了唐及唐之前的茶事生产,吸收唐代文人茶艺 成果的基础上,创制了第一套成套的茶具,开创了中华茶艺的先 河。陆羽主张精行俭德、修身养性的品茶精神,倡导人与自然相 融的生态茶美学观。在陆羽毕生推广下,民间的腌茶、混饮之法 退居其次。他博采众长,发展文人士大夫煮茶基础上创立的煎茶 法逐渐被世人认同,并在文人士大夫中开始流行。据《茶经》介 绍,煎茶法的程序有:备器、炙茶、碾茶、箩茶、择水、起火、候 汤、投茶、育华、酌茶、啜饮、洁器、贮器等。至晚唐时,巳出现 点茶法,丨即以茶瓶滴注而得名,其关键就是茶瓶。点茶法风行 于宋代,故有唐煎宋点之说。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忽必烈在今北京建大都,开始学习中原 文化,但由于游牧民族质朴豪放的秉性,对繁琐的宋代茶艺不感 兴趣。而中原的士大夫处故国残破、民族压迫环境下,也无心以 茶艺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是藉茶表现自己的气节,磨砺自己 的意志,或表达抑郁之情。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却暗暗契合,即都希望茶艺简约,返璞归真,这也是对陆羽所倡 导的生态茶美学观的传承。于是,在制茶、饮茶方式上出现了重 大变化,团茶数量剧减,散茶则大增。
明代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乂)罢造团饼茶,有力地推动了 散茶的发展,泡茶法的方式开始流行,即直接用沸水冲泡的泡饮 法,开创了后来流传至今的开水冲泡饮法的先河。在此基础上, 简约的散茶茶艺变为整个社会的生活文化,普及到各个社会阶 层,产生了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的茶艺,如闽、粤、台的功夫茶茶 艺,四川的盖碗茶茶艺,北京的花茶茶艺,杭州的龙井茶艺等。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山灵水秀、文化底蕴深厚,历代以来人才辈出。在特定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下,产生了经世 致用、兼容并蓄的湖湘文化。也造就了湖南最鲜明的雅俗共享的 文化。一座城市经历的时间越久,市民生活的传统,市井气息也 就越积越浓厚,发酵成文化性格里显然的特征,一代一代传承了 下去。吃不在精,在热闹,玩也不在精,同样在热闹。你看看长 沙的茶楼酒肆,洗脚城麻将馆,里头是蒸蒸的人气。长沙人消费 着这个时代,亦消费着他自己的生命。长沙人喜欢自己的自在, 因有了自在,长沙人性情中更有本真。
与此同时,高雅的文化在湖南也不乏追求者和生存的土壤, 散落在三湘四水的古朴典雅的茶楼一直坚守着一份民族文化的从 容,现巳渐渐被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在悄悄地改变和丰富人们 的休闲生活方式,甚至精妙、雅致近于繁琐的茶艺也同样影响着 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趣味。
湖南茶艺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正由历史上的自在随意走 向五彩缤纷的文化艺术境界,充分体现出与经世致用一脉相承的 一种兼容并蓄的拿来主义的文化精神,湖南几乎就成了中国民族茶艺的一个巨大的展示舞台。银苑的桃花江播茶茶艺,润华茶楼 的成都铜壶盖碗茶艺,御茶园的闽台功夫茶艺,湖南茶叶有限公 司的君山银针茶艺,怡清源的潇湘八景茶艺、石门夹山的禅茶茶 艺、南岳的寿茶茶艺、益阳的千两茶茶艺等,不一而足,纷纷 亮相于茶馆和各大会议及博览会上,甚至走出国门,成为展示湖 湘文化的一扇大门。如今,湖南人民的生活中,茶艺又成了一道 亮丽的风景线。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你了解中国茶艺的历史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