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铁观音千年茶史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是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翻开安溪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茶叶发展史。有史以来,安溪人以茶为生,茶业生产的兴衰与安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安溪,蕴涵着丰富的古老的茶文化。 安溪人,种茶、制茶、品茶、泡茶,赛茶王、吟茶诗、唱茶歌、跳茶舞因为茶,安溪被誉为飘香的土地。安溪,以铁观音而蜚声海内外。
自古高山云雾出好茶。安溪地处戴云山东南坡,地表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多山,群山环抱,峰峦叠翠,甘泉潺流,气候温和,水量充沛;
千年的实践,总结出了精湛的制茶技艺,选育出了优良的茶树品种,构成了得天独厚的天、地、人、种四种兼备的古老茶区。
安溪境内有不少古老的野生茶树。在蓝田剑斗地等地发现的野生茶树,树高7米,冠达3.2米。据专家论证,已有1000多年的生长历史。此外,在西坪、福前等地也不断发现野生茶树,表明了安溪具有丰富的茶树资源。
安溪产茶始于唐末。宋元时期,铁观音产地安溪不论是寺观或农家均已产茶。据《清水岩志》载: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话焉。
明清时期,是安溪茶叶走向鼎盛的一个重要阶段。明代,安溪茶业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饮茶、植茶、制茶广泛传遍至全县各地,并迅猛发展成为农村的一大产业。明代常乐.崇善等里货(指茶)卖甚多的记载。武夷从唐朝起生产蒸青团茶,明末罢贡茶之后,福建省汉族茶农积历代制茶经验的精髓,创制了武夷岩茶。
清初,安溪茶业迅速发展,相继发现了黄金桂.本山.佛手.毛蟹.梅占.大叶乌龙等一大批优良茶树的品种。这些品种发现,使得安溪茶业步入了鼎盛发展阶段。清代名僧释超全有溪茶遂仿岩茶制,先炒后焙不争差的诗句,这说明清代时已有溪茶生产,安溪茶农创制了铁观音。铁观音属于乌龙茶,乌龙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是中国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之一。乌龙茶采制工艺的诞生,是对中国传统制茶工艺的又一重大革新。
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安溪人张乃妙.张乃乾兄弟将铁观音传至台湾木栅区。并先后传到福建省的永春、南安、华安、平和、福安、崇安、莆田、仙游等县和广东等省。这一时期,安溪乌龙茶生产技术也不断向海外广泛传播,铁观音等优质名茶声誉日增。[2]
清雍正年间在安溪西坪尧阳发现并开始推广。天性娇弱,抗逆性较差,产量较低,安溪铁观音主产区在西部的内安溪,这里群山环抱,峰峦绵延,云雾缭绕,土质大部分为酸性红壤,土层深厚,特别适宜铁观音生长.
全县现有茶园面积22.5万亩,百分之百是无性系品种。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大叶乌龙等五大名茶占茶园面积的90%,并建有10万亩铁观音基地,6万亩绿色食品基地,茶叶年产量超过1.5万吨,总产值3亿多元。全县茶叶产量占福建省乌龙茶总产量的1/3,占全国乌龙茶总产的1/4。
安溪茶叶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乌龙茶生产技术和铁观音等优质名茶也不断向海内外广泛传播。茶业已成为了安溪县最大的生产支柱和劳动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时有谣千村学种茶,杉茶遍户栽,植茶当防老,茶价供万家。(防老既养老之意)
安溪悠久的产茶历史,有着丰富的茶树资源,众多的茶树品种,精湛的制茶经验,独特的制茶技艺,优良的茶叶品质,千百年来,随着乌龙茶品类的诞生和发展,在安溪这块飘香的土地上,逐步形成了古老独特,绚丽多姿的茶文化。是我国茶叶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安溪铁观音千年茶史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