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俗的清代饮茶风俗

清代,中国茶馆文化、茶俗文化取代了前代以文士主导茶文化发展的状况,茶文化深入市井,走向世俗,进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与传统的伦常礼仪结合起来,成为一种高尚的民族情操。
清代前期,中国的茶叶生产有了惊人的发展,种植的面积和产量较前期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茶叶更以大宗贸易的形式迅速走向世界,曾一度垄断了整个世界市场。
中国茶也开始进入了商业时代。清代是中国历史上茶馆行业最为鼎盛的时期,各类茶馆遍布城乡,数不胜数,蔚为壮观,构成了近代绚丽多彩的茶馆文化现象。
清代的统治者,尤其是康熙、乾隆皆好饮茶。乾隆首倡了新华宫茶宴,每年于元旦后三日举行。仅清一代在新华宫举行的茶宴便有六十次之多。这种情况使得清代整个上层社会品茶风气尤盛,进而也影响到民间。
清代我国城乡各地茶馆遍布,专卖茶叶的商店、茶庄、茶行、茶号也纷纷出现,杭州翁隆盛茶号创建于1730年,以专售三前摘翠( 春前、明前、雨前)的西湖龙井茶而极负盛名,上海汪裕泰茶号则以专售安徽的红茶、绿茶而闻名。
以北京为例,清末民初茶馆遍于全城,而且有适合于各层次人们活动的场所。有专供商人洽谈生意的清茶馆;有饮茶兼品尝食品的贰浑铺;有说书、表演曲艺的书茶馆;有兼各种茶馆之长、可容三教九流的大茶馆,还有供文人笔会游人赏景的野茶馆。茶馆里既有挑夫贩夫,也有大商人、大老板,也可以有唱曲儿的,卖艺的,还可以有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
在茶馆里封建的等级制度是不好讲究了,茶作为人际交往的手段通过茶馆这种特殊场合最突出、最充分地发挥出来。民国时,北京人几乎家家喝茶人人喝茶,茶的需求量空前大增。据1934年《北平商务会员名录》统计,北平市参加商务会的茶店、茶庄即达一百多家,从业职工达一千多人。这些茶店,除供应市民需要,很大部分是供应茶馆。茶馆还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结合起来,造成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
民国以后,来茶馆喝茶的散客越来越少,许多茶馆改为戏园,并且成为第一批容许女子参加的社交场合。所以民初北平许多叫茶园的地方,实际上已是戏园。茶园里,既供茶,也供应花生、瓜子、糖果,同时有小戏台,演出京剧、评剧、话剧。人们来到茶园,寻找友谊、互助和同胞一气的精神。老舍先生的著名剧作《茶馆》便反映了当时北京世俗茶馆文化的一个侧面。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走向世俗的清代饮茶风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