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三国茶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杨慎《临江仙》
一部三国演义,写遍历史兴衰之事,道尽人生沉浮之慨,江山如画,多少豪杰,读来荡气回肠,令无数读者心有戚戚焉。而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里,三国时期也有着丰富多样的茶事。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三国,煮一壶茶,读几页史,看悠悠三国里的茶事。
华佗论茶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名旉(fū),字元化,汉未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精于内、外、妇、儿、针灸各科。
《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意思。苦荼即茶,指出茶味苦,饮茶益于振奋精神,可清心健脑。他较早地论述了茶的保健作用。
相传华佗常年奔波在江淮一带采药,为民治病,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据说他累的时候,只要喝到一杯清茶,疲惫顿时消失,因而体会出茶益意思的见解。
孙皓:以茶代酒
东汉末年,局势混乱,群雄并起,最后魏(洛阳)、蜀(四川)、吴(南京)三分天下;而吴国在扬子江下游,是接近茶叶的产地,有盛行喝茶的习惯。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中载:孙皓饮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曜饮不过二升,或为裁减,或赐荼荈以当酒。
陆羽《茶经·吴志·韦曜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荼荈以当酒。
孙皓是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便赐茶代酒。孙皓也因此开了以茶代酒的先例。
至司马睿在建业建立东晋,晋书上记载:谢安曾利用茶果招待客人,桓温在宴会的时候,也经常利用茶果待客,由此可以认定到了东晋用茶果招待客人,已经是很普遍的了。
诸葛亮:三国时代的茶祖
在川陕交界的陕西勉县小河庙乡,有座三圣庙,供奉着陆羽、诸葛亮和药王三位圣人。据传当地是将诸葛亮作为茶圣供奉在这里的。
勉县古称沔阳,是我国较早的茶发祥地之一。据史料记载,周武王伐纣得到巴蜀之后,当地就用茶来作为贡赋缴纳。这说明这里的茶叶种植相当普遍。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刘备白帝城托孤后,为了实现匡扶汉室的宏愿,曾在沔阳的定军山屯兵8年,惨淡经营,在修水利、垦荒地、养蚕桑和种植茶树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为求西北部的安定,诸葛亮以茶为媒介,联络西北部的羌氐族。他在沔阳西北古陈仓道沮水一带设立茶店子,以茶社和贸易吸引羌氐族人。诸葛亮还在略阳县的一座山上设立接官厅,邀请羌氐族首领品茶议事,以茶道来谋求与羌氐族携手抗曹。羌氐族以游牧为生,多食牛羊肉,茶叶能消食化腻,很受羌人头领的喜欢。羌人头领在品茶中得益,答应与诸葛亮联合抗曹,曾将数十万大军交给诸葛亮指挥共同伐曹。诸葛亮对煎茶联羌十分满意,就将略阳县的这座山取名为煎茶岭,这也是有名的茶文化之一。当时就有位诗人写了羽扇纶巾卧龙神,一杯香茗话天下的诗句予以赞扬。
诸葛亮对云南茶叶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华阳国志》有载:建兴三年春,亮南征夏五月,亮渡泸进征益州,生虏孟获。秋,遂平四郡。道光《普洱府志》记载,蜀相孔明平定南中,倡兴茶事。
据说诸葛亮在征讨孟获的过程中,军队深入密林之中,由于不了解当地的环境,密林中瘴气很重,加之士兵不习惯环境,很多都病了,当地的居民告诉诸葛亮喝茶可以治愈,诸葛亮就命人采摘茶叶烹水,士兵的病情果然好了很多,后来成功降服了孟获。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由滇池县移至味县,统管南中之地,味县遂成为当时南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在此地大力发展和推广茶叶。
在《普洱府志古迹》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鏝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至今当地人称南糯山为孔明山,称茶树为孔明树,尊孔明为茶祖。而基诺族、布朗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壮族各村寨,每年都要在诸葛亮诞辰这天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赏月歌舞,放孔明灯,祭拜诸葛亮。
今天的普洱市,古称思茅市,就是源自诸葛亮的取名。据说诸葛亮南征至此,因思念南阳家乡的茅庐,便把此地命名为思茅。可见诸葛亮被誉为三国时代的茶祖,实至名归。
三国纪行之合肥三国新城遗址公园
合肥三国新城遗址公园,位于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占地530亩,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安徽省乃至全国保存较好、极具史学价值和军事研究价值的三国文化遗产。
漫步在这些乱石故垒之间,点一盏茶,遥想当年雄姿英发的风流人物,故国神游,历史与现实之间仿佛结成了更为深厚的羁绊,眼前的也就不再是遥远彼岸的烟雨幻影,而是近在咫尺的代代传承。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漫话三国茶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