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宋朝茶礼是这样的

茶礼,既可以指茶的礼仪,还可以指茶的礼品,是古代汉族的传统婚姻习俗。传统婚礼中奉茶交杯茶等仪式,为茶礼。在旧时,男子托媒人向女方家送聘礼时,聘礼中必须要有茶叶,所以,汉族民俗中把女子受聘叫受茶,聘礼也称之为茶礼。
在中国各民族中至今仍在流传。在拉祜族婚俗中,男女双方确定成婚日期后,男方要送茶、盐、酒、肉、米、柴等礼物给女方,拉祜人常说:没有茶就不能算结婚。婚礼上必须请亲友喝茶。白族男女定婚、结婚都要送茶礼.云南中甸一带的藏族青年,在节日和农闲时,打好酥油茶带到野外聚会,遇到姑娘们便邀请人座,如看中对方,可借敬茶的机会,抢过对方的帽子,然后离开人群,进行商谈,如不同意作配偶,就将帽子拿回。侗族在解除婚约时,采用退茶的仪礼。
宋朝一建立,便在宫廷兴起饮茶的风尚。从宋太祖起历代皇帝皆有嗜茶之好,以致宋徽宗还亲自作《大观茶论》。这时茶文化已成为整个宫廷文化的组成部分,饮茶成为宫廷日常生活内容,考虑全国大事的皇帝、官员,很自然地将之用于朝仪,因此,茶在国家礼仪中被纳入规范。至于祭神灵,宗庙,更为必备之物。黄庭坚《谢送壑源拣茶》诗云:曾思殿东金井栏,甘露荐碗天开颜。宋代还以麦料蒸茶以祀天,保佑丰收。苏辙《复次烟字韵答黄大临庭坚见寄二首》云:大芽春米新秋后,麦粒蒸茶欲祀天。
茶叶与婚礼结缘,始于唐朝。当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嫁妆中便有茶叶。之后,茶叶便与金银首饰一块成为出嫁时的必需品,并逐渐成为婚俗礼仪的一部分。[1]
到了宋代,由于茶树植而罕茂(古代种植技术较差,凡是移植的茶树都长不好),使茶被赋予了程朱理学从一而终的寓意。茶由女子的嫁妆礼品转变为男子求婚不可缺少的聘礼。
宋代宫廷茶文化的另种表现就是上面提到的在朝仪中加进了茶礼。朝廷春秋大宴,皇帝面前要设茶床,皇帝出巡,所过之地赐父老绫袍茶帛。皇帝视察国子监,要对学官、学生赐茶。赵佶作有《子会图》无论从徽宗本身的地位还是这幅画表现的场景、内容都不可能是一般文人闲常茶会。文人以茶为聚会仪式,或朝廷亲自主持文士茶会已是经常行为。
在《宋史·礼志》中到处可见行茶之记载。《梦溪笔谈》载,宋代礼部贡院试进士,设香案于阶前,主司与举人对拜,此唐旧事也。所坐设位供帐甚盛,有司具茶汤饮浆。接待北朝,契丹使臣亦赐茶,契丹使者辞行宴会上有赐茶酒之仪,辞行之日亦设茶床。
宋代以前,茶文化几乎是上层人物的专利,至于民间,虽然也饮茶,与文化几乎是不沾边的,宋代城市集镇大兴,市民成为一个很大的阶层。当时,汴梁的茶肆,茶坊最多,十分引人注目,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开封潘楼之东有从行角茶坊,而在封上门外马行街其间坊巷纵横,院落数万各有茶坊酒店。宋代茶肆不仅在大城市十分兴旺,小城镇也比比皆是,小说《水浒传》中有多处反映。最为大家熟悉的便是武大郎隔壁的王婆茶坊。
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它的兴起把茶文化从文人化和上层社会推向民间,成为茶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汴京民俗有人迁往新居,左邻右舍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民俗》记载:或有从外新来邻左居住,则相借措动使,献遗茶汤,指引买卖之类。更有提茶瓶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客来则敬茶之礼发展到近代客来敬茶之风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茶礼’在于茶事活动,是把茶道精神形式化、规范化、制度化。作为制度与规范,它是茶事引导和茶道思想体现的方法之一,是维护茶事相关人员之间交流沟通的各种礼节仪式的总和。作为茶事的制度与规范,它是需要茶事活动全体人员共同实施、维护的。
作为社会之礼,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作为茶事之礼,可以维护茶事相关人的情谊秩序。茶礼是什么?茶礼是人伦之礼;茶道是人伦之道。茶道人道,茶道仁道。人通茶理为要道;人通茶礼是要道。‘茶礼’是通向幸福的桥!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若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爱红茶 » 原来宋朝茶礼是这样的

赞 (0)